资料下载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解读——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3-18 16:02:01 浏览次数: 【字体: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观测点构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调领导作用,要求学校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是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三是强调经费投入,特别是政府和学校举办方对学校办学经费的保障。

四是强调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五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

六是强调产出导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师生和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评估中心解读: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

专家解读: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合格评估方案》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1.1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学校定位与规划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基本要求:

(1)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2)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3)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应用型办学特色培育。[注1]学校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

评估中心解读:

办学定位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专家解读:

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学校定位一般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条件。培养人才的层次是指:一是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二是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还是基层的实际工作。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

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全国服务。二是培养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等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级领导主要考察学校办学定位、规划制定的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中层、教师主要考察对学校办学定位的理解、执行)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这五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五部分内容。

应用型办学特色培育:考虑到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没设特色项目,但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应当坚持内涵式发展,注重特色培育,扬长避短,通过长期培养项目、培育和积淀,最终形成自己办学特色。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

★有规划:要符合区域发展需要、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体现所在、所生、所长的优势和趋势。★把服务区域和功能域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引导学校办出地方或行业特色。

1.2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领导体制;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1领导能力

基本要求:

(4)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确立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评估中心解读:

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专家解读:

教育思想是指对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中的一些事物的观点,如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

要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有一个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

各级领导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应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的任务不同,质量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学校根据定位对培养的人才还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与“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关系。

各级领导要确立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

领导能力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领导班子健全,相对稳定,结构合理,重视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领导(含中层)作用尤为关键:一是校领导具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凝聚人心能力;二是中层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贯彻能力及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

1.2.2教学中心地位

基本要求:

(5)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评估中心解读: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专家解读: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

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如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重点考察各级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记录、反馈及改进情况;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关键在于落实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估结果统计;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执行系统、教学监控系统(信息的检测、收集整理与分析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评估、实践评估等)、信息反馈与改进系统,整个体系是一个由这些环节组成的闭合系统,简称“一个目标、一个标准、四个子系统”。

★本科教育起始阶段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处理好高校四项职能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职能部门要服务于学校中心任务,师生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据。

1.3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1.3.1人才培养思路

基本要求:

(7)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8)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

(9)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评估中心解读:

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专家解读:

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的核心定位。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明确现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好学校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前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②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到深化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含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

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④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就业率达国家规定要求。

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本指标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基本要求:

(10)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专家解读:

①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调实践教学

③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

④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实现合作就业

评估中心解读:

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专家解读: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长远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

学校层面的设计(机制安排项目推进)

健全“政府、产业、学校、研究”四方联动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教育产业相互融合、协同育人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我们能否做到:挂牌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立项建设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培育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示范点(一院一示范)?

学院层面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能否尝试:需求导向,专业共建?面向行业,课程共享?企业锻炼,师资共培?联合攻关,项目共研?订单培养、学生共育?顶岗实习,就业共谋?

产学研合作教育阶段目标:政产学研四方联动,三建六共协同育人。

终审:李如蕙
【打印正文】